荀彧是曹操帐下五大谋士之一,事实上也是曹操最离不开之人,两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配合相当默契,可以说在曹操由弱变强和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荀彧功劳很大,可是荀彧之所以一心辅佐曹操不是为了要成就曹操的霸业,而是要借助曹操之手振兴汉室江山;对于曹操而言他实力弱小之时目标和荀彧应该是一致的,但是随着他实力的日益增强特别是击败袁绍统一北方之后,曹操取汉室而代之的野心日益膨胀,所以他和荀彧之间不可避免的有了无法弥补的裂痕,以振兴汉室为己任的荀彧试图阻止曹操的野心,在曹操欲进爵魏公时出言强烈反对,那么为何曹操自任丞相荀彧没出声,进爵魏公时却强烈反对?原因其实并不简单,我们来分析一下。
中国古代爵位自周朝以来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不过西汉立国后本来是没有公爵的,刘邦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简单点说就是非刘氏宗亲不得封王,无军功者不得封侯;长久以来除了王爵之外外姓大臣爵位最高的只是侯爵,不过西汉末年王莽专政时打破了这一传统,王莽受封为安汉公成为汉朝第一个公爵,其后王莽在安汉公的基础上纂汉自立。
也正因为如此,公爵在刘秀重立汉室后成为了一个禁忌,东汉立国后除了刘氏宗亲偶尔会被赐予公爵之外,外姓大臣根本不可能会被赐封为公爵。所以如果有权臣无论是被赐爵还是自己进封为公爵,政治意味其实就相当浓厚了,公爵之上就是刘氏宗亲才有的王爵,迈出这一步相当于试探朝野对改朝换代的反应如何?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东汉虽然外戚很强势但是也无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进爵国公,曹操是第一个。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并加封九锡,这个时候曹操的野心已经是很明显了,忠于汉室的荀彧绝不容许这种情况的出现,所以他才出言反对,“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至于208年赤壁之战前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大大加强了自身的权力,为何此时荀彧未出言反对?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时的曹操和荀彧还是处于蜜月期,曹操虽然平定了北方,但是天下未定,刘表孙权刘璋等割据势力依然强大,荀彧依然把曹操当作振兴汉室的希望;时过境迁等到赤壁之战曹操败北之后,三国鼎立的格局基本确立,曹操扫平天下的雄心也在慢慢减退,振兴汉室在曹操欲进爵国公的野心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在理想和现实面前荀彧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当然他的反对已经无济于事最终忧虑而终(一种说法是说他被曹操所逼服毒自尽),荀彧死后第二年(213年)曹操终究还是进爵为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