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徐其崇)宿城区王官集镇历史上隶属于徐州市睢宁县所辖,1950年7月划归宿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地方资料中,基本都认定王官集是由一位乾隆年间的京官王承猷兴起的集镇,所以叫王官集。近年来,宿迁市出版的有关地方志书中依然遵循这个说法,当地百姓们也将王承猷视为集镇的开埠者。王官集镇的主街道——承猷大道,如今老百姓仍然叫它承猷老街。
我市历史文化研究者王晓风到当地进行多方考证,他广泛接触王官集本土耆老,却一无所得。他对众多王氏家谱仔细梳理,从中发现有关王承猷的大量家族文献,通过研究,将王承猷的身世履历基本挖掘清楚。
王氏望族 书香世家
王官集镇以王姓作为地名,境内最有代表性的姓氏是王姓。全镇5.1万人,王姓约有0.8万人,可见占比之大。但这些王姓成员却又不是同一家族,境内王姓家族分为“九城王”“黑树王”和“卫戍王”等多个不同堂号,而王承猷的家族则来自于人口众多的“黑树王”。
《睢宁王氏族谱》“黑树王”中记载,这个家族来自于著名的山东“琅琊王”。明朝初年,“琅琊王”第四十一世孙王朝瑞至睢宁游学,遂定居睢宁东门外,成为睢宁王氏的肇基祖。其后世代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成为望族。至明代万历年间,其始迁后第七世,出现王氏一门三杰,大公王应乾,殿试进士及第,官至户部侍郎,外放道台、参议;二公和三公全都得中贡生,根据族谱记载,大公王应乾告老还乡后即定居在王官集境内,其墓在王官集西南四里的公墩处。远望一片黑压压的树林房舍,“黑树王”也声名远播。
据王晓风介绍,王承猷是“黑树王”始迁祖朝瑞公第十一世孙,字践修,号慎斋。生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正月初六亥时,为“黑树王”家族中岷祖支派。其高祖王维城是睢宁秀才,曾祖父王明奎入太学读书,祖父王财为监生,父亲王登瀛也纳为监生,其家庭算得上书香门第。王承猷因而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年方弱冠便中了秀才。但因其父亲早亡,家业不振,故而有早入仕途振兴家世的愿望,便按例纳捐,成为贡生,选授浙江绍兴通判。王承猷在此整整干了八年,负责盐、漕、水利诸事务,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其上下职官对其无不赞许有加,后被升职为四川保宁府同知,兼司盐、茶二关的关税收缴。
资料
告老还乡 兴办集市
向县衙提出在此地兴办集市,遂获官方批准。于是,他捐资修桥铺路,开埠招商,兴办集市。
王承猷告老还乡以后,处处与人为善,致力于乡里慈善事业。他除了捐资兴建家乡集市之外,听说县里书院早已荒废,学子们无法求学,便捐银八百两,重修睢宁昭义书院,无数学子对其感佩不已。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十一月十三日酉时,王承猷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六岁。他的儿子王琮则继承了王承猷的家风和才干,踏入仕途,历任河南裕州、直隶安州、滦州、甘肃固原等州郡的知州,并获朝廷敕封奉直大夫衔。
王晓风说,以上内容,大部分资料来自于王承猷的家族历史《睢宁王氏族谱》,和其任职的各地历史资料相互吻合,身世履历清晰。然而,王承猷父子身后却并不平静,至清末民初,又有不同说法传出,载于王氏家谱。
王懿准是王琮的玄孙(“黑树王”十六世孙),字绳武,是民国初年宿睢两县的名人。他亲赴原宿迁县皂河镇,拜望清末举人卢瀚荫,请卢瀚荫为其祖先重书传记,并告诉卢瀚荫一个家族的秘闻。据他自述,其七世祖王承猷和六世祖王琮实际上是死于大贪官和珅之手。
因卢瀚荫和王懿准是相识多年的旧友,又对于前朝旧事很感兴趣。于是,他就答应了王懿准的请求:以前朝举人的身份,给王承猷和王琮父子重新立传,并载入家谱。
在这个职位上,他又干了十年,因业绩卓著被升职为云南大理知府,历署蒙化、开化二府。七年后,因母丧丁忧还乡,守孝三年起复,补湖南辰州知府,又五年,调任湖北荆州知府。过三年,以年老回归家乡颐养天年。而故里向无集市,当地土产流通不便,阻碍经济文化发展,王承猷即以自身名望,
资料
相关史料 记载简略
根据《睢宁王氏族谱·祖德传》中卢瀚荫所作《承猷公暨子琮传》记述:王琮在甘肃固原知州的任期结束,便被户部保升知府,赴京陛见时,遇到权臣和珅。和珅久闻昔日乾隆帝曾赏赐给其父王承猷的十二串明珠,就向他询问明珠下落何在,言辞中颇有索贿之意。但王琮耻于攀附权贵,婉言拒绝了和珅的索求。和珅恼羞成怒,借故栽赃王琮,使其削职为民,并抄没家产。王琮解官回乡后,和其父亲王承猷忧愤得病,先后离世。
这篇传记,其中似有合理之处:王琮获罪于和珅,大约就是地方舆志中对于王承猷父子的记载极其简略的原因。一般来说,古代舆志至州县一级,对曾任知府知州的官绅绝大多数都会单独立传,而承猷父子二人却皆无传记,只是在选举表中留名,这大概就是“为尊者讳”的缘故,而不记其履历和结局。
这篇传记也受到后世王氏家族成员的质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王氏族谱》新修版本中,附加了其后裔王精一的看法:“承猷祖墓志铭记载,在乾隆三十六年病卒于家,又阅原谱载乾隆四十二年琮祖任安州知州时,敕封奉直大夫,可知被削职抄家是承猷公已殁六年后的事。”但这个质疑仅仅是在王琮被抄家削职的时间上有不同看法,而对于被抄家的基本事实并没有否定。可见,卢瀚荫所作传记存在部分可信度。
王承猷以科第贡生的出身踏入仕途,在处于清朝鼎盛时期的承平年代,一步步做到了许多进士、举人出身的读书人都望尘莫及的知府,无疑是靠积极向上的努力和实干。他的平生所任多处于天高地远的边疆,面对的都是统治者眼中的化外之民,但王承猷从不因个人福祸而趋避,一身任之,驰驱万里。乾隆朝翰林院编修周龙官评价他:“于国任事之难,为民之福,身许驰驱,帝奖贤劳,六昭三苗,事善刀藏。”称赞他处理彝、苗、藏、回诸族事务,不以武力而有善果,因而受到朝野之间普遍肯定。
承猷老街 故事颇多
从卢瀚荫所作的传记中还可看出,对于王承猷兴办王官集的史实,尚存在不同说法,但无论民间传说王承猷归里后主动捐资兴建集市,还是因为遭遇诬陷被抄没家业,总之,王承猷家族和这条承猷老街的渊源息息相关,将其称作王官集镇的开埠先贤应该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王氏父子的墓地原葬在王官集圩寨的东门外,王承猷墓中有《皇清晋授中宪大夫历任湖北荆州府知府慎斋王公墓志铭》石刻,为王承猷生前好友山阳县周龙官撰文。周龙官在所撰的铭文中,照例在篇首列举了自己的官名和头衔:“赐进士出身,恩赐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侍直武英殿充大清一统志馆编纂官,丙辰恩科广东乡试正考官,稽查宗人府右翼学教习事务加二级记录三次,前翰林院庶吉士,山阳年家眷同学愚弟周龙官顿首撰文……”而墓志铭的文末则有书写者邹奕存的落款,其头衔和官职为“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侍读加二级记录三次,年家姻小侄邹奕存顿首书丹并篆……”这大约就是多年来当地口口相传王承猷是京官的原因吧。而一般不太熟悉古代墓志铭书写规则的人,是很容易将文章开头那些冠名看成墓主的官职。
1958年,王官集街道扩建至东门外,当地政府通知其直系后裔迁坟,“黑树王”十八世孙王精一和其父亲等多人,将祖坟迁至王官集东沈庄,并将墓志铭一并埋入地下,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王精一等人担心日后湮没先祖身世,遂和同族兄弟计议,在1989年8月16日,将墓志铭单独挖出,予以妥善保存至今。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重新修谱的时候,把全文载于族谱之中,让人们因此窥知数百年前一段家族命运和地方历史交错重合的真实故事。如今的承猷大道,名字的背后有讲不完的故事。